建立於雍正五年的慶寧寺是蒙古國色楞格省的一座藏傳佛教寺廟,慶寧寺歷經多次戰爭與反宗教革命的摧殘,整座寺廟看起來有點殘破,卻絲毫不減慶寧寺的莊嚴和歷史上的意義。從烏蘭巴托坐車前往慶寧寺大約 360 公里顛簸的路,建議備妥暈車藥,慶寧寺旁邊有蒙古包營地可住。
建於西元 1727 年的慶寧寺是蒙古國的三大寺廟之一,是雍正皇帝為了紀念蒙古第一代活佛 – 扎那巴扎爾而建。慶寧寺最初是由 40 幾座寺廟組合而成,在西元 1937 年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大鎮壓事件中部份寺廟遭到催毀,但主要建築倖存了下來。慶寧寺在荒廢了 50 年後於西元 1988 年開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私人資金的資助下進行修復,目前僅存 28 座寺廟。
慶寧寺正門前方的大草皮上有一座照壁,照壁就是屏風的概念,是一座用來遮擋視線的牆壁。在照壁左右各有一座下馬碑,下馬碑是在東亞地區的傳統建築中常見的一種碑牌,通常會豎立在寺廟、墓陵、宮殿等莊肅建築群的正門左右兩側,提醒路過的人員從馬或轎子上下來步行通過,以表示對建築物中的人物或神靈的尊敬。
照壁和照壁上的這塊雕塑都是自古就保存下來的,雖然斑駁卻還是非常具有歷史意義,每每站在歷史文物前總有很不可思議的感覺,即使經過了將近三百年的物換星移,仍有些東西是屹立不搖的,站在古文物前的我,總會被那種時空交錯的錯覺而感動!
照壁前方的草皮上有幾個圓形,據導遊說站在圓心上可以接收到最強的天地能量,有機會大家可以去站站看感受一下!
由於慶寧寺是由雍正皇帝撥十萬兩庫銀興建而成的寺廟,因此寺廟大門上有御書「敕建慶寧寺」的匾額。
寺廟正門沒有開放,所以我們沿著外牆走到側門進入寺廟。
映入眼簾的就是慶寧寺的大殿,褐色琉璃瓦襯著藍天白雲,第一眼就讓人覺得非常雄偉壯觀。
查了很多關於慶寧寺的資料發現蒙古國的慶寧寺跟中國內蒙古的善因寺建築構造基本上相同,兩者都是同年同月同日由雍正下詔並撥十萬兩庫銀所興建的寺廟,興建的起因都是為了紀念藏傳佛教領袖,也基於對外、內蒙古兩位領袖的公平對待,因此慶寧寺和善因寺才會依相同構造興建。
大殿前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六角形的碑亭,碑亭內有「御製慶寧寺碑」,碑文中寫到:「同植善緣,疆域乂安,中外禔福…一心向化,享我國家太平之福。」(資料來源:wikipedia)
多年前看了謝旺霖的轉山一書後深深對藏傳佛教感到興趣,在這次旅行前就很期待可以親眼看看藏傳佛教寺廟,雖然歷經帶小孩深夜轉機和舟車勞頓已身心疲憊,但一踏上慶寧寺大殿前的月台,看著這些經輪和極具藏傳佛教的景致還是覺得好感動~
在台灣,進入廟宇的習慣是面向廟宇「右進左出」,但依藏傳佛教的習慣必須「左進右出」,好記的方法就是順時針方向。我們進入寺廟的時候剛好遇到僧人在頌經,整個大殿內迴盪著嗡嗡嗡的頌經聲既肅穆又莊嚴,要記得進入寺廟時要保持安靜,不要大聲喧譁打擾他人。若想參觀寺廟記得一樣由左開始順時針繞行。
大殿內的照片都是詢問過導遊經過同意才拍攝的,寺廟是個莊嚴肅穆的地方,不管到哪間寺廟都要先詢問一下經過同意再拍攝哦。

離開大殿後,我們準備由慶寧寺的側門離開,途中看到好大的經輪,趕快跟孩子們一起轉起來!在轉經輪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方向,經輪一樣要順時針的方向轉哦!
結果側門深鎖無法開啟,但其中一扇門有挖一個小門讓大家走,也是滿有趣的!
慶寧寺的後方有一座小山,小山上矗立了一座佛塔,這座佛塔興建於 1868 年,小山上除了佛塔外還有一尊巨大的佛像。
順著山坡而上,很快就登上山頂來到佛塔和佛像前,對「眼睛」圖騰一直都超級愛的我,看著佛塔上那對炯炯有神的眼睛真的讓我覺得內心很澎派,曾經只有在旅遊書上看到的東西終於真真實實的呈現在我眼前。
在藏傳佛教裡很容易看到佛塔上的那對眼睛,這眼睛就是釋迦摩尼佛的雙眼;眉心中間的點則是「佛眼」,象徵著智慧;而鼻子位置上的「1」則是象徵眾生皆平等。多年前,我在越南的寺廟裡看過「獨立之眼」(Indie Eye) ,獨立之眼就是天眼,這也是高臺教非常重要的象徵,有興趣了解的話可以看看「越南高臺教」這篇文章哦!
登上佛塔後可以順時針繞塔一周,在佛教裡繞塔可以積公德獲得福報。飄揚在空中的五彩經幡旗(又稱風馬旗)也是藏傳佛教的特徵,旗上寫有藏文經文,而經幡旗的五色分別是「藍、白、紅、綠、黃」,其又分別代表「水、空、火、風、地」。
從佛塔上眺望遠方的景色非常非常開闊,在蒙古的每一天都覺得視野很好、心曠神怡,眼睛打開都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這是在小島國生活的我不曾有的體驗。從佛塔上往山下看可以看到我們前一晚住的蒙古包,營地規模不大也較老舊,不過當晚還是有當地人在蒙古包旁搭帳棚露營,滿有趣的!
藍天白雲綠地映襯著金色的佛塔,這個畫面真的太美太和諧了,頓時忘記了舟車勞頓的辛苦,真好!

慶寧寺景點資訊
慶寧寺 (Amarbayasgalant Monastery)
Google map 定位:慶寧寺(點連結可開啟地圖)
發表迴響